2013/03/19 (二) 像夏天的春天
今天去小益幼稚園的親師座談會,老師提到上次因為全班看到陶塑老師時,竟沒一個人主動去打招呼,因此取消了當天的陶土課程。老師特地向我們這些家長致歉,也表達了她的想法。
個人非常贊同老師的作法,陶土課沒上對於孩子的品格沒有影響,但一旦習慣了沒有禮貌還可以照樣行走江湖,代誌可是比較大條一點。
記得小時候,只要遇到長輩,老爸老媽就會趕緊要我們"叫人"。雖然總是搞不清楚要叫阿伯還是叔叔?阿姨還是阿桑?反正就是要叫!見到老師時,就更不用說了,這是父母教給我的禮貌。
"你看到比把拔老的就叫阿伯,年輕的就叫叔叔,女生都叫阿姨就好了,如果看起來跟阿嬤年紀差不多,就叫婆婆~"兩小子也有跟我小時候一樣的困擾。
多年前,為了要求一位才小班的學生進門跟我打招呼,在門口牽著她進進出出了十幾次。
"來~開門進來的時候,要說...老師好~"
"你來這裡是要學習讓自己變得更棒的。你沒有打招呼,就沒辦法進教室,馬麻也不能帶你回家唷~"因為我的堅持,還實地表演十幾次,孩子最後終於打招呼了。她也沒有因一開始的不打招呼被處罰或責罵,只是得在門口跟老師進進出出的練習。有了第一次,之後這孩子就沒有不打招呼的問題了。
小孩很精明,會去測試你的斤兩,知道你的堅持與界線後,不會笨笨老是讓自己處於不舒服的境地,所以父母適時的堅持是必要的。
或許你覺得自己的孩子害羞,不要勉強。但日後他們面對人際互動,如果連第一步都跨不出去,如何能在人群之中游刃有餘?太怕給孩子壓力,也是一種殘忍,因為他們沒辦法一輩子都在父母的羽翼之下。
孩子還是不叫人該怎麼辦?
"要他跟人打招呼,他就是不肯!"以為這就可以撇清父母的責任嗎?
"唉呀~他長大就會叫了,不要給他壓力啦~"標準的自欺欺人型的父母(所以說,小時候沒禮貌,長大之後就百分之百會變成彬彬有禮的人囉?)
現在更有那種孫子不喊阿公阿嬤的,看到這樣的小孩,說實在的,只能搖頭。連自己的直系血親都可以不當一回事,再高的成就都是惘然。沒辦法,就這一點我無法跳脫傳統。
"你知道為什麼要跟人打招呼嗎?"
"如果是你的朋友,我看到他們有打招呼跟沒打招呼,你覺得哪種比較好?"
"如果今天你的孫子也不跟你打招呼,你有什麼感覺?"
...............
多問孩子問題,嘗試著讓孩子設身處地去思考,順便了解孩子為什麼不打招呼,再一起想辦法突破。
別當場給孩子難堪,這會讓他們認為與人打招呼是件很不愉快的事。畢竟這是你自己沒跟孩子溝通好,沒必要讓別人跟著陪葬,處於尷尬氣氛當中。但是回家請教教孩子,多想想方法,別讓基本禮儀變成一種奢求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