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幸福來敲門

2012/10/01

怎樣讓孩子體會貧窮?

怎樣讓他們知道珍惜自己所擁有?

以前曾經有朋友提議讓孩子去住育幼院,"這樣他們就會知道自己是多麼幸福了!"

不想讓孩子去的主要原因是,當時還不到六歲的祐能有多大的體會?會不會好的效果沒達成,反而增加他人的困擾?而且把育幼院當作夏令營,孩子能用健康的態度去看待育幼院的小孩嗎?

祐現在小二了,小益也大班了,雖然久久還是會有"這兩個小子過太爽"得不爽情緒。在訂定家規後,兩小子的零用錢得靠自己每天拖地板來賺取,文具弄壞或欠缺,得自己掏腰包。想買什麼東西?沒問題!一句話...自己付錢!

現在兩個小子大多能衡量是想要還是需要,而不是哇哇叫著"我要買!我要買!"省去了不少討價還價的場面。

今年暑假一家人去中南部玩了七天...

"媽媽,這裡賣的東西好貴喔!"

祐在巡過一遭紙教堂內手工藝品店的每一樣紀念品後有感而發。

"有想要買的嗎?"我試探性的問。

"還好耶!我們出去吧!"就這樣...沒有不愉快、沒有遺憾的步出了貴鬆鬆的藝品店。

最後在出口不遠處的另一間店,祐和小益各挑了幾張明信片當作紀念,其中有的是要送給家人和學校的好朋友。雖然得要懂得節制,但也不能小氣,尤其對帶家人跟朋友更是要有福同享。

但什麼叫做"貧窮",對他們來說還是無從體會。

<當幸福來敲門>

威爾史密斯主演的一部劇情片,由真人真事改編,所以更具說服力。

劇情是描述一位窮到連14塊美金都要跟朋友三番兩次的催討,窮到得每天拉著五歲的兒子趕五點去排教堂的免費住宿。但憑藉著他對自己希望得到幸福的動力,縱使比別人要辛苦好幾倍,最後成功的取得了能邁向幸福的工作。

趁著周末陪孩子看了這部片子,不知道才五歲的小益有沒有很深的感受?但祐一看完電影,自己就到書房去了,沒多久拿了她寫的小小心得跟我們分享...

(上面的評語是學校老師寫的)

從她的心得裡,我相信她已經知道努力和堅持是讓自己過得更好的方法...



註:

1.餐廳、小吃、景點、店家、民宿、飯店以及營地之優劣可能隨時間改變,此篇乃個人當次消費經驗,勿以此為主要參考。
2.此乃個人經驗感受之紓發,若有其他意見,歡迎留言,但請注意禮貌。不禮貌之留言,版主將予以刪除,以求版面乾淨,不喜勿入~~~~

留言